“国航监督员”对企业危机公关的启示

日期: 2019-08-06
作者: 刘效权

 近日,有关“国航监督员”的媒体报道,尘嚣甚上,让炎热的七月多了一些焦躁。笔者试图通过这一事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企业在危机事件来临时,如果“国航监督员”对国航还算一次危机的话,相关处理的得失分析,从而思考企业应对危机与危机公关的对策。

一、事件起因


2019年7月13日9点,编剧李亚玲发布微博,称其在7月12日乘坐国航航班时,有自称“国航监督员”的旅客在头等舱大声斥责其他旅客打电话和玩手机的行为。李亚玲称,下飞机后,除自己以外的几名旅客被拦下,接受调查做笔录,滞留7小时。


7月13日14:39,中国国际航空官微回复李亚玲微博,评论称“国航从未设置‘监督员’岗位,也从未聘请任何外部人员担任‘监督员’。” 然而,很快就有网友翻出了国航曾发过类似国航监督员相关聘书的旧闻,甚至更有网友晒出2011年6月国航颁发给名为“郭晟Carson”网友的社会监督员的证书。


7月13日晚21:15,李亚玲就此事再度发声,曝出自称“监督员”的女子是国航客舱服务部办公室的牛某某。


7月13日晚22:38,李亚玲发微博称国航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某高层领导与其联系,约定7月15日到国航总部面对面沟通解决。


7月15日12:52,李亚玲发布文章,细述7月13日其与国航宣传部长徐彦纯和国航分管服务的马副总裁的沟通内容,以及7月15日与国航沟通的细节,称国航对精神病病患员工无法辞退、无法拒乘,对事件无责任,对乘客无赔偿。


7月15日14:39中国国际航空官方微博发布:“7月12日,国航CA4107航班在起飞滑行阶段,因有旅客使用手机另一名旅客制止而产生纠纷。飞机降落后有旅客报警,随后3名旅客和4名机组人员前往机场公安局配合警方调查和调解处理。经核实,纠纷一方旅客为国航一名因身体原因休养的员工,此次是个人因私出行,并非国航监督员。我们将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客舱秩序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旅客出行体验。国航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7月15日22:05,中国民航网发布《中国民航网评论:安全人人有责 维权也需有度》微博文章,称在国航此次事件中,牛女士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种维护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


7月15日,23:28,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发布评论称:一句“个人因私出行”有避重就轻之嫌。听得进批评才能飞得更稳。


7月17日13:07,李亚玲再次在微博发文称,国航没有及时制止发病员工冒充监督员“执法”且诬告乘客的行为,并在乘客投诉后,把其行为作为正面典型进行宣传,而且明明在网络公众自行扒出该员工的其他恶劣骚扰公众的行为、并且自己的宣传部长也接受采访公布了员工患病的事实的情况下,恶意指责维权乘客暴露了患病员工的隐私,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7月17日下午, 中国民航网官方微博转发其曾发布的《中国民航网评论:安全人人有责 维权也需有度》一文,并评论“这篇文章阅读量已达475万。砖头雨下!不惧!哪怕烈火焚身,因为这是我们的观点”但评论发出不久后,便被中国民航网删除。


截止2019年7月19日,李亚玲持续更博,引发网友热议,而中国民航网和中国国际航空官微未再于社交平台上对此回应。



二、企业危机与危机公关

     企业危机是一种能够给企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高度威胁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不可预测性、非常规性等特性的一系列事件[1]。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危机,究其主要的发生原因,如“农夫山泉标准门”、“双汇瘦肉精”、“加多宝商标”、“蒙牛三聚氰胺事件”等由于产品导致的危机;如“滴滴顺风车事件”、“国航监督员”等由于企业服务导致的危机;如“富士康十二连跳”、“新城国际”等由于人的因素导致的危机;如“扇贝跑路”等财务造假导致的危机;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危机。


     危机出现后,将考验企业危机公关能力。所谓危机公关,指当企业遇到信任、 形象危机或者工作失误时,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来获得社会公众的谅解, 进而挽回影响的一项工作[2]。危机公关处理得当,则可能及时化解危机,甚至可能转危机为契机,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管理;处理不当,则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想要再改变公众、消费者的不良印象和感受,会难之又难。


三、国航在此次事件中的得失分析

     自媒体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微博、微信朋友圈、社交平台等自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通过网络传播,都可能导致产生企业危机,危机并非洪水猛兽,我们这里针对国航在此次事件中的反应,尝试分析企业危机公关的得与失:

1.反应速度在危机公关中的重要性


     讨论危机公关,人们常常提到“黄金24小时”理论,在危机发生后的2-3小时内未做出回应,社会化媒体开始讨论,且以负面传播为主,因此把握危机处理的速度非常必要。


     这方面,有处理得当的案例,如2017年“海底捞后厨丑闻”案,当年8月25日上午10点海底捞被媒体爆出两家店后厨丑闻,海底捞就在事情爆发约三小时后做出了回应,先是一封态度诚恳的《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北京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赢得“三小时危机公关”;约6小时后,海底捞发布了《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北京太阳宫店事件处理通报》,这篇被媒体誉为“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的《处理通报》,发布时间是星期五。除此之外,海底捞又在8月27日的这个星期日,发布《关于积极落实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声明》,再表决心,其公关操作过程堪称完美。


     这方面,也有做的糟糕,甚至可能吃上官司的案例,如“新城控股董事长被采取强制措施”案,2019年7月1日,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某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7月3日22时01分,新城控股披露公告称,公司于2019年7月3日接到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通知,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振华先生因个人原因被刑事拘留。7月4日,新城控股一字跌停,下跌10.00%,市值蒸发。7月5日,新城控股发布公开信,称对受害人及家庭深感歉意与不安,对该事件引发的舆论影响和市场影响致歉。7月7日,上海、江苏两名律师向中国证监会实名举报,直指新城控股、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涉嫌证券违规。新城控股处理危机公关被诟病的,除了不及时之外,还有不及时导致的违规披露问题。


     而本文讨论的“国航监督员”事件,自7月13日9点,李亚玲发布微博后,国航在5个小时后,官微回复李亚玲微博,评论称国航从未设置“监督员”岗位,反应时间快则快矣,这个回复还不如不回复。7月13日当晚,李亚玲称国航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某高层领导与其联系,约定7月15日到国航总部面对面沟通解决,难道仅仅因为14日是星期日?国航自己白白浪费了宝贵的24小时,而任由消息满天飞。两天之后的7月15日,在与李亚玲沟通后,国航还是没有抢过李亚玲的速度,只在当天下午发布了一个170余字的微博回应此事,相对于李亚玲的数千字的长文,这170个字显得苍白和缺乏诚意。


2.态度在危机公关中的决定性作用


     企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是否能用诚恳的态度去沟通,是否勇于承担责任,决定了危机公关的效果。如果企业在出现危机后,坦诚地与媒体沟通,真诚地面对公众,同时体现责任担当,则有利于危机解决,反之,则事倍功半。


     还记得2008年的三聚氰胺,当年9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公布了包括蒙牛在内的22家生产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企业名单,牛根生第二天在其博客里却称:“尽管奶粉在蒙牛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不足1%,其中不合格婴幼儿奶粉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反应快是快的,反应快的,也包括国家质检总局,该局在9月19日又公布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液态奶同样榜上有名。除了在当年10月初的一场众多中国知名企业家的聚会上为了自己股份哭过的老牛,牛根生的蒙牛是如何召回产品的?如何赔偿消费者的?凭什么说不足1%?凭什么说“比重更是小而又小”?消费者买了就是100%!小孩子吃了就是100%!唉,老牛的这篇博客实在是臭,发了还不如不发。在这场企业危机中,蒙牛完败,“我再也不会接受记者的采访了[3]”的牛根生也完败。


     再来说说“国航监督员”事件,事件当天国航微博官网的回复,看得出国航很急,也确实有危机公关意识,可是一句“国航从未设置‘监督员’岗位,也从未聘请任何外部人员担任‘监督员’。”甩锅之声哐哐地响。事件发生当天主动联系微博博主也是不错的,只是让人家星期一去国航公司总部谈,总给人一种不实诚的感觉。在媒体已经吵翻天的情况下,把自家员工称为“另一名旅客”,没有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170字的回应,满是官话,没有一句致歉,没有一句赔偿。其上级部门《维权也需有度》的神补刀,让国航在这起小而又小的事件中,危机公关再次失分。


3.后续处理的深度是防止危机发生的药


     错谁都会犯,危机始终四伏。期望不发生危机,对企业只是一厢情愿,危机公关对很多企业都没有经验。除了外部原因导致的危机外,大多危机都是内部原因引起的,作为企业,如果正确的面对每一次危机,把危机处理作为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危机发生后,及时总结得失,举一反三,势必会进步,反之,破罐子能摔几次呢?


     还来说说海底捞,作为一个面向广大消费者的餐饮企业,近500家门店,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者,碰到的纠纷不可能不少,可能也正是碰的多了,经验丰富了,能够在3小时就做出几百字的盖了章的致歉信,看来牛皮真不是吹的,人家确实棒,确实可以做行业翘楚。


     反观国航,“监督员”出来后,有人披露的“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调查机构Skytrax的航空公司排名中,国航的成绩非常难看。在2018年Skytrax的全球前100航空公司排名中,国航位列93名。位列Skytrax的93名是个什么概念呢?国内的同行中海航排名第八;南航排名14;东航排名76,国航是三大航中排名最低的。日本廉价航空乐桃航空排名91,比国航高两个名次,哪怕把旅客打得头破血流拖下飞机的美联航排名都有88名,国航的服务质量可见一斑。”倒是让人对国航刮目相看了。


 输入“国航监督员”,能跳出1,240,000条百度搜索结果,国航,真该长点心。这都需要国航自身好好反省、总结,唯此,才能对得起机身上的国旗。


四、启示与思考

     良药苦口。我们这篇小文,引述了几家企业的危机公关表现,尤其是刚发生的一些案例,目的是找到危机公关的一些共性,从而为企业在危机时,能够正确的危机公关,从而降低对企业的影响和损失,甚至对企业经营带来改善的思路。关于危机公关,有许多理论,有5S原则,有黄金24小时理论等等,笔者认为,在危机公关中,应把握三个“度”,即应对的速度、处理的态度、检讨的深度。

1.应对的速度

     

     从本文上面列举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危机公关的速度相当重要,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反应,而且是正确反应。对此,企业应当建立“危机公关预案制度”,组织相关领导和部门,梳理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形,制定相应的应对办法和实施步骤,并经常性的进行预案演练,改善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并总结提高,当然,预案中也应当包括如何面对媒体采访,如何进行内部培训等的内容。较大型或者重要的单位,可以考虑聘请专业舆情监测机构,及时发现危机。


2.处理的态度

     

     人们会原谅一个犯错的孩子,但不会原谅一个不认识错误的孩子,类似把责任推到“临时工”身上的处理方式,不能再用了。事件发生后,首先要担责,该致歉就致歉,这是态度问题,哪怕还不能确定是否是自己企业责任的情况,至少可以对事件中的受害人表示抱歉,至少可以对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困惑表示抱歉。其次,该赔偿就赔偿,这也是一个态度问题,当然这个是要在分清责任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外的行文,媒体的对应,消费者的接待,这些细节上,一定要体现诚意。


3.检讨的深度

     

     笔者这里的检讨,不是事件发生后,做检查,而是自我检讨,通过事件的处理,检查企业自身管理的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变危机为契机。从系统的角度,善始善终,包括对危机的后续处理,可能的情况下,及时回应社会,作为改善企业管理、企业形象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张雯雯,冯建蓉:《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浅析》,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8月

[2] 赵刚,包昌火,刘筱雯:《企业危机公关与竞争情报》,载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5):493-496

[3] 李静:《盘点多面牛根生成败争议:三聚氰胺事件留污点》,https://news.qq.com/a/20110620/000071.htm,2019年7月27日访问


刘效权律师


浙江东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浙江大学 MBA课程教授


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导师


杭州市安全生产监督局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