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展望|王建东:论工程建设专业品牌律所的转型升级

日期: 2020-01-22
作者: 王建东

本文源自本所名誉主任王建东教授于2020年1月10日在浙江东鹰律师事务所年会上的致辞,现将文稿予以整理发布,供工程建设及法律界的朋友们参考。

各位同仁:


岁末年初,大家都在总结过去,展望新年。刚才全强主任、军平副主任对去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从经济指标看,大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实现了近百分之二十的增长,确实可喜可贺。


莎士比亚说,凡事过往,皆为序章。今年是东鹰所“六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了这五年东鹰所就到而立之年了,所以我还是趁这个机会讲讲将来,就工程建设法律服务的转型升级与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一、建筑企业两极分化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们喜庆丰收的时候,我们所服务的工程建设领域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上海攀成德管理公司的新年献辞描述了建筑企业的艰难:“八百万项目几百家同行围猎,建筑人惊呼寒冬萧瑟;业内已是针锋相对、不惜血拼,跨界巨头还要虎视眈眈、锋芒毕露。”根据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9291.17亿元,负增长超过20%,新签合同额负增长为28.4%,建筑业从业人数减少了107.64万人。江苏的情况比浙江好一点,主要数据也不尽人意。2019全年的数据还没有看到,从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蒋兆康副会长在工程建设法学研究会年会上讲的情况看很不乐观。由于种种原因陷于困境,艰难度日,或者干脆破产倒闭的施工企业,绝不是一家两家,在有的地方,可谓哀鸿一片。2015年12月31日我在原东辰所的公众号上写过一篇:建设业的春天还远吗?前些天我在想是否应该写一篇:建筑业还有春天吗?


当然,建筑业肯定有春天,在萧瑟的寒冬里我们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前几天看了篇浙江新闻对宝业董事长庞宝根的访问,感触良多。宝业去年的业务增长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而且是高质量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规模扩张,成为了装配式建筑领先行业,科研成果广获肯定,银行里还有可观的存款!我们的顾问单位中天控股集团2019年产值与销售额达1300亿,增长18.2%,营业收入为1060亿,增长17.8%,而且在经济效益之外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等,都有杰出的表现。


这些企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宝业早在1996年传统建筑方式方兴未艾的时候就看到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开始布局,当时也因为投入大、获利薄而颇受质疑。现在他们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二十多年了,在全国建立了34个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基地,为转型升级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中天控股更是走在转型升级的前列,他们在房建市场那么火红的时候就开始在设计、交通、市政等领域发力,现在除了房产集团(美好集团)、装饰集团外,有四大设计院、交通集团,如此布局显然会在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中占得先机。


他们的成功主要是解决了企业家的最大难题——“转型”。他们的转型对我们至少有三大启示:其一,向高质量转型。转型首先要解决方向问题,向何处去的问题,转得好是升级,转不好可能降级,甚至是出局。转型向何处去,既有战略思考的认识问题,更取决于决策者的胆魄,因为向高质量发展可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冒更大的风险。其二,精耕主业的同时向熟悉的或关联的领域转型。专业化与多元化如何选择,或者如何融合,从来都是企业家们的多难选择。事实上,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盲目转型,特别是跟风式的转型,鲜有成功。其三,未雨绸缪主动转型。不是碰到困境甚至是生存不下去了才想到转型,而是能够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满天朝霞中看到火红的夕阳,思考下一个朝阳的到来。按照华为老总孟正非的逻辑,就是处理危机的“备胎”理论。没有备胎,华为这次是不可能逃过危机的。



二、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转型?



我们去年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而且我估计今后几年也不会差。许多经济学家说,今年或今后几年的经济形势很严峻,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会明显下降,建筑房产企业的日子会很艰难。尽管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我们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但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宿命,企业形势不好却会给律师行业带来更多的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要谈转型呢?我想借用经济学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划分,从需、供、市场三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从需求侧角度看。工程建设领域中我们目前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施工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我们就看施工行业,近几年的变化是极其巨大的,当然我讲的是两极分化中好的一极。1月1日中天控股董事长楼永良在世界东阳大会上的演讲很说明问题,他演讲的主题就是用科技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企业要成为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成为现代工程服务商。所以,企业的现代化转型迫使我们必须同频共振,转型升级,以适应企业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


第二,从供给侧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当前工程建设法律服务的现状有三大特点:其一,同质化服务过剩,导致竞争特别激烈。除了屈指可数的名副其实的专业律所外,规模稍大一点的律所都有工程房地产业务部,服务领域大都集中在建设环节或者说是施工阶段,服务的专业基本上是民商法。其二,高品质专业服务稀缺,能够提供高品质专业服务的律所和律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为工程建设法律服务需要的知识,不仅是高度专业的,而且也是广博复合的,涉及的法律关系不仅是众多的,而且是复杂交错的,服务的手段既有专业性更有综合性,这些没有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积累是很难做到的。其三,从工程建设全过程或者建设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看,还存在不少法律服务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比如,营改增后施工企业的税收法律服务,估计目前只有会计所、税务所能够提供,四大所为什么向法律市场进军,因为确实有优势。我担心今后“跨界打劫”会更加厉害,工程咨询公司“入侵”工程法律服务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我们要进入他们的领地则不大可能。


第三,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市场是决定性的因素。岁末年初经济学家特别热闹,纷纷发表高论“占卜”未来。有的说传统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已是明日黄花,不再是支柱产业,今后是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的天下。有的还长期看好房地产业,因为房地产业在美国的GDP贡献率还有百分之十三,在德国等发达国家仍占首位。我比较相信黄奇帆先生的判断:1990年全国房屋建设规模是1000万方,2000年是1亿方,2010年是10亿方,2019年是17亿方,他从四个方面(城市住宅起点很低、农村居民进城、旧城改造、自然折旧)分析了19年增加17倍的原因。他同时预测接下来的趋势是逐年递减,到2030年回到10亿方,到达了折旧与新建的平衡点。这个趋势预示着工程法律服务的蛋糕可能会缩小,竞争会更激烈,但也可能因为深耕内涵,扩大外延,把蛋糕做大,但扩大的蛋糕肯定属于成功转型升级的小数律所和律师,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工程建设专业所路在何方?



转型的关键是方向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我这两年一直在讲转型,思考转型的方向,去年我在多次研讨会上讲过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共鸣。最近在确定东鹰所“六五”规划时也是提到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第一,从建设工程房地产向工程建设全领域转型。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纵向角度上,用金鹰律师的话讲是全产业链服务;横向角度上,服务对象还可以放眼企业之外,吸收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等,极大地拓展法律服务的领域。


第二,从专业法律服务向专业化综合性法律服务转型。从单一的民事法律服务,或者说施工合同法律服务,转向围绕工程建设领域,提供民事、商事、刑事、行政、知识产权等全方位的专业化综合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对服务对象而言,是提高了服务品质;其二,对我们而言是填补了服务空缺,扩大了蛋糕;其三,从市场竞争看,避免了专业所的短板,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其四,从眼前看,能够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利用二十多年经营工程领域的资源,如果能做到工程领域最懂刑事的,在刑辩律师中最懂工程的,以此类推,岂有不成功的道理?其五,从长远看,无论是律所还是律师个人,其实是准备了很好的备胎,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


第三,从团队模式向“联合体”模式转型。由于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服务难度大,事务多,单枪匹马难以胜任,一般都釆用团队模式。适应专业化综合性法律服务的需求,尤其是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需求,必须整合资源,强化团队合作,建立联合体服务机制,这是转型升级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


至于律所怎么实现转型升级,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而且每个人还要思考个体转型问题。我今天就讲一点:从学习研究开始。


以企业作比喻,现在企业常以行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这个角度可将企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标准的制定者,有的是主编,有的是参编。这类企业往往是行业的先驱,新事物的开创者,他们在大趋势来临之前就在实践了研究了,所以他们能够成为标准的制定者;第二层次是标准的准确解读者和宣贯者;第三层次是被动的学习者,处在碰到问题找答案的学习中。律所也是一样,第一层次的律所就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建树,能够及时洞察行业对法律调整的新需求,发现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积极参与相关的立法活动,为相关领域完善立法贡献自己的智慧。第二层次的律所至少应该也是立法的密切关注者,能够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作出准确的解读,成为自觉的宣贯者和应用者。作为工程专业的品牌所,我们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一定社会影响,但必须向第一层次努力,在服务工程建设领域的同时,为完善工程建设立法作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去年在“深畊(圳)”开年会,取得了去年的大丰收。今年在富春开元乡村酒店开年会,“富春”兆丰年,“六五”新“开元”,预示着东鹰所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各位新年吉祥,生活幸福,工作愉快!

2020-1-10